礼义 lǐ yì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套礼节仪式即为礼,合于这些的做法即为义。,
(一)、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诗·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於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汉书·礼乐志》:“至 文帝 时, 贾谊 以为 汉 承 秦 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而朝廷尝奬之以礼义者,晚节末路,往往怵而为姦。”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有国家者,礼义以为防,城郭甲兵以为固。”(二)、同“ 礼仪 ”。《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按《汉书·礼乐志》作“制之礼仪”。 汉 贾谊 《新书·胎教》:“然后,为王太子悬弧之礼义。” 卢文弨 校注:“义,读为仪。”《汉书·陆贾传》:“於是 佗 迺蹶然起坐,谢 贾 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词语分字解释


  • (lǐ)

    基本字义

    礼(禮)lǐ(ㄌ一ˇ)

    ⒈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礼。丧(sāng)礼。典礼。

    ⒉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礼教(jiào)。礼治。克己复礼。

    ⒊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来。先礼后兵。

    ⒋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礼物。礼金。献礼。

    ⒌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⒍  姓。

    汉英互译

    ceremony、courtesy、gift、manners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social custom; manners; courtesy


  • (yì)

    基本字义

    义(義)yì(一ˋ)

    ⒈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⒉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⒊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⒋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

    ⒌  指认为亲属的:义父。

    ⒍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

    ⒎  姓。

    汉英互译

    adopted、artificial、justice、meaning、relationship、righteousness

    造字法

    原为会意

    English

    right conduct, righteous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