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炮烙

炮烙 páo luò

词语解释

旧称炮格。相传是商朝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铜柱上涂油脂,下面用炭烧,令人在上面行走,人往往滑下落入炭火中。烙(luò)。

详细解释

(一)、亦作“ 炮格 ”。相传是 殷纣王 所用的一种酷刑。

《荀子·议兵》:“ 紂 刳 比干 ,囚 箕子 ,为炮烙刑。”《史记·殷本纪》:“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 紂 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裴駰 集解引《列女传》:“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堕炭中。 妲己 笑,名曰炮格之刑。”《隋书·刑法志》:“若 紂 能遵 成汤 ,不造炮格,设刑兼礼,守位依仁,则 西伯 敛轡,化为田叟。”

(二)、指用烧红的铁烙人的刑罚。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俺正要省约法,画狱牢,那知他铸刑书,加炮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商》:“盗破扉,执 大商 及妇,炮烙之。” 鲁迅 《彷徨·祝福》:“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三)、用以比喻难以忍受的痛苦。

宋 苏辙 《历代论·孙仲谋》:“ 吴 越 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

(四)、古代烤肉用的铜格。

《韩非子·喻老》:“ 紂 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 俞樾 《诸子平议·韩非子》:“盖为铜格,布火其下,欲食者於肉圃取肉,置格上炮而食之也。”

(五)、殷纣王 所造刑具。铜柱上涂油脂,下烧炭火,令人行柱上,堕炭火而死。后亦泛指酷刑。

清 王韬 《瓮牖馀谈·张继庚小传》:“於是贼悮杀其党百数十人, 炳垣 卒以砲烙死。”

英语翻译

the hot pillar (ancient Chinese torture instrument)

词语分字解释


  • (páo bāo pào)

    基本字义

    páo(ㄆㄠˊ)

    ⒈  烧:炮炙。炮烙(luò)。炮制。

    其他字义

    bāo(ㄅㄠ)

    ⒈  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把湿衣服搁在热炕上炮干。

    ⒉  一种烹调方法,在旺火上急炒:炮羊肉。

    其他字义

    pào(ㄆㄠˋ)

    ⒈  重型武器的一类,有迫击炮、高射炮、火箭炮等:炮兵。炮弹。

    ⒉  爆竹:鞭炮。花炮。

    ⒊  爆破土石等在凿的眼内装进炸药后称“炮”。

    汉英互译

    big gun、cannon

    English

    large gun, cannon; artillery


  • (lào luò)

    基本字义

    lào(ㄌㄠˋ)

    ⒈  用器物烫熨:烙衣服。烙印。烙花(亦称“烫花”)。

    ⒉  把面食放在烧热的铛或锅上加热使熟:烙饼。烙锅贴。

    其他字义

    luò(ㄌㄨㄛˋ)

    ⒈  〔炮(páo)烙〕见“炮1”。

    汉英互译

    bake in a pan、cauterize

    造字法

    形声:从火、各声

    English

    brand, burn; branding iron


炮烙相关词语

炮烙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