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国家。临几内亚湾。面积47.50万平方千米。人口1300万(1994年)。首都雅温得。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处热带,沿海和南部终年多雨,中部干湿季分明,北部为半干旱区。盛产可可(产量居世界前列)、咖啡和木材。炼铝和铝加工业较重要。
喀麦隆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Cameroon;法语:République du Cameroun),通称喀麦隆,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单一制共和国。西与尼日利亚接壤,东北与东边分别和乍得与中非相靠,南方则与赤道几内亚、加蓬及刚果共和国毗邻。喀麦隆的海岸线紧依邦尼湾(属于几内亚湾及大西洋的一部分)。由于其地质与文化的多样性,而有“小非洲”美誉,其自然地理风貌包括海滩、沙漠、高山、雨林及热带莽原等。当地的最高峰是西南部的喀麦隆火山,大城市则有杜阿拉、雅温得及加鲁阿等,并栖居了超过200个种族与语言族群。喀麦隆以其国家足球队及本土音乐风格著称,其中又以马库萨与比库西最为人知。西部沿海和南部地区为赤道雨林气候,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4-28℃。
公元5世纪起外来部族大量迁入,并先后形成一些部落王国和部落联盟。1884年沦为德国的“保护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喀东、西部分别被法、英军队占领。1922年国际联盟将东、西喀麦隆分交法、英“委任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将东、西喀分交法、英“托管”。1960年1月1日法托管区根据联合国决议独立,成立喀麦隆共和国,阿赫马杜·阿希乔出任总统。1961年2月,英托管区北部和南部分别举行公民投票,6月1日北部并入尼日利亚,10月1日南部与喀麦隆共和国合并,组成喀麦隆联邦共和国。1972年5月20日,喀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取消联邦制,成立中央集权的喀麦隆联合共和国。1982年11月阿希乔辞职,保罗·比亚继任总统。1984年1月改国名为喀麦隆共和国。
国名 喀麦隆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Cameroon,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从左至右由绿、红、黄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红色部分中间有一颗黄色五角星。绿色象征南部赤道雨林的热带植物,还象征人民对幸福未来的希望;黄色象征北部草原和矿产资源,也象征给人民带来幸福的太阳光辉;红色象征联合统一的力量。五角星象征国家的统一。
国徽 为盾徽。盾面由国旗三色构成。中间红色锥形代表喀麦隆火山,这是国家的象征;其中的蓝色图案为喀麦隆国土轮廓;蓝色图案前有一把利剑和一副天平,象征政治平等和团结。盾面左上角有一颗黄色五角星,象征喀麦隆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盾徽背后交叉着两把束棒,这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采用的标志之一,是权威的象征。盾徽上端的绶带上用法文写着“喀麦隆共和国”,下端的绶带上写着“和平、勤劳、祖国”。
面积 475442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10个省份(大区)。
人口 2405万(2017年)。约有200多个民族,主要有富尔贝族、巴米累克族、赤道班图族(包括芳族和贝蒂族)、俾格米族、西北班图族(包括杜阿拉族)。法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约有200种民族语言,但均无文字。40%人口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20%信奉伊斯兰教,40%信奉传统宗教。
首都 雅温得(YAOUNDE),人口253.8万。年均气温24.9℃,降雨量1299毫米,降雨期133天。
国家元首 总统保罗·比亚(Paul BIYA)。
重要节日 国庆节:5月20日;独立纪念日:1月1日;统一纪念日:10月1日
喀麦隆最早的居民是俾格米人的巴卡部落。说班图语的族裔最也早起源于喀麦隆的高地地区,但在欧洲人入侵前,大部分已经迁走。到1884年为止,国王—杜阿拉(Douala)是喀麦隆当地最具有权利的来自非洲本土的君主。
早在1472年,来自欧洲的葡萄牙海员已经开始在喀麦隆的海岸登陆。喀麦隆这个名字源自于盛产虾的河流Wouri,以前这条河曾经被命名为(虾河 Rio de Camarões)。从1520年起,这里开始与葡萄牙进行象牙、棕榈油、原料糖贸易交易。这期间,贩卖黑人的奴隶交易在这里从未兴起。直至1820年,贩卖黑人奴隶贸易在喀麦隆也开始相继兴盛起来。最终在1840年7月10日,国王—杜阿拉(Duala)与英国签署了在世界范围内全面禁止贩卖人口、奴隶的公民条约,(相对比美国在1865年、巴西在1888年才全面禁止贩卖人口、奴隶)。
从1868年起由于汉堡Woermann商会在Wouri河口开始建立分号,有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来到喀麦隆。1884年7月14日,德国总领事Gustav Nachtigal博士作为德皇特使同国王—杜阿拉(Duala)以及喀麦隆其他地方的藩王一起签署了保护条约,由此宣布喀麦隆成为德国所谓的“保护地”,实质上就是德国海外殖民地。
1911年,德国通过与法国签订的《摩洛哥-刚过-条约》(法属殖民地割让给德国),成功的将自己在中部非洲殖民地的版图扩大,形成了当时所谓的新喀麦隆。可是,德国所获得这一切还是在不久之后的《凡尔赛条约》全部丢失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些被严格控制数量和少量被允保留的德国殖民地保护军只可以在喀麦隆停留两年。1916年,最后一个位于Mora的德国要塞向英国殖民地军队投降。
在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中,尽管喀麦隆在国联中正式获得了一个议席,但这个所谓的席位还是被交给英国、法国托管。不久,喀麦隆领土的5分之4被法国所托管,余下的地区归为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当时英、法托管的被分割为两部分的喀麦隆转为由联合国托管。联合国的目标是:希望逐渐使喀麦隆达到实现自治。但从这后直到1957年的时间段里,喀麦隆的局势一直非常混乱,法国托管区一直在为争取独立斗争。终于在1957年5月10日,任命André Marie Mbida为总统。
1960年1月1日,法属喀麦隆托管区在联合国授权的托管协议结束后进行了一次全民投票,确定脱离法国控制,国名定为“喀麦隆共和国”。与此同时,英国托管的喀麦隆同样也进行了一场全民投票,位于英属区的北部地区决定与尼日利亚合并,南部地区决定与喀麦隆合并(1961年10月1日),国名改为“喀麦隆联邦共和国”。1984年国名再改为“喀麦隆共和国”。这就是为何今天喀麦隆使用两种官方语言(英语、法语)的背景原因。
喀麦隆独立后上任的总统:芙拉人—阿赫马杜·阿希乔(Ahmadou Ahidjo)建立起一个血腥的独裁统治,并对一切反对者进行镇压。这期间阿西乔通过法国顾问的帮助,为了确保他的政权稳定,一直在进行血腥的镇压。1966年9月1日,建立起了一支名叫喀麦隆民族联盟 Union Nationale Camerounaise(缩写:UNC)的统一党,并从1985年起改名为喀麦隆人民民主联盟(Cameroon People's Democratic Movement 缩写:RDPC)。
1972年喀麦隆通过改革,国家由原来的联邦制改为联合一体的共和制。1982年11月6日总统—阿希乔退位,继任者政府前总理保罗•比亚(Paul Biwa)成为新的喀麦隆国家元首,以及统一党喀麦隆民族联盟(UNC)的主席。1984年比亚赢得了大选,并挫败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政变。在之后建立起的新统一党喀麦隆人民民主联盟(RDPC)中,比亚承诺要使喀麦隆全国实现更多的社会公平以及民主。在1988年的大选中,比亚又一次赢得了多数,这期间他没有遇到任何竞争对手、候选人。由于1980年代他的政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社会问题,这些事情重创了比亚和他腐败的内阁。慢慢的喀麦隆国内对新闻、出版自由的呼声越来越大。在允许新闻、出版自由化之后,喀麦隆诞生了许多批评类的报纸,而且反对派也逐渐强大起来。使得在1990年代初期,喀麦隆的局势变得非常动荡,并经常出现军队政变。由于受到反对党派的压力,总统比亚决定在1992年实行自由大选,结果是:比亚再次赢得大选。因为国际选举观察家受到阻碍影响,反对派怀疑大选舞弊。但实际上是因为参与选举的反对党数量众多(多达32个党),并使得票数被分散。大选结果表明,统一党RDPC获得89个议席,必须与最大的反对党UNPD(65个议席)联合执政。1997年通过法国帮助送给他的反对派竞争者,比亚巧妙的利用这名法国派来的反对派候选人获得了大选的绝对多数议席,并在大选后的第二年得到了确定。
喀(kā)
喀
⒈ 〔喀嚓〕象声词,形容折断的声音。
⒉ 象声词:喀的一声,把树枝折成两截。
形声:从口、客声
vomit; used in transliterations
麦(mài)
麦(麥)
⒈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等多种,子实供磨面食用,亦可用来制糖或酿酒。通常专指“小麦”(通称“麦子”):麦田。麦收。麦饭豆羹(指农家粗茶淡饭)。
⒉ 姓。
wheat
原为形声
wheat, barley, oats; simplified form of KangXi radical number 199
隆(lóng)
隆
⒈ 盛大,厚,程度深:隆冬。隆重(
)。⒉ 兴(
)盛:兴隆。隆盛( )。⒊ 高,高起:隆起。隆穹。隆准(高鼻梁)。
⒋ 尊崇:隆师。
⒌ 姓。
grand、intense、swell、thriving
prosperous, plentiful, abund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