襃讳 bāo huì

词语解释

亦作“褒讳”。扬善隐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襃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唐 刘知几《史通·疑古》:“至於远古则不然,夫其所録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

详细解释

(一)、亦作“褒讳”。扬善隐恶。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襃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至於远古则不然,夫其所録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

百度百科释义

襃讳,拼音是bāo huì,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扬善隐恶。

词语分字解释


  • (bāo)

    基本字义

    bāo(ㄅㄠ)

    ⒈  同“褒”。

    English

    commend, honor, cite


  • (huì)

    基本字义

    讳(諱)huì(ㄏㄨㄟˋ)

    ⒈  避忌,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讳言。讳匿。讳饰。忌讳。隐讳。直言不讳。讳疾忌医。

    ⒉  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名讳。

    汉英互译

    avoid as taboo

    造字法

    形声:从讠、韦声

    English

    conceal; shun; regard as tab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