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墼 tǔ jī

词语解释

(一)、砖坯。
(二)、石灰窑中烧结的土渣。
(三)、方言。土坯。

详细解释

(一)、砖坯。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 吉木萨 有 唐 北庭都护故城,则 李卫公 所筑也。週四十里,皆以土墼垒成;每墼厚一尺,阔一尺五六寸,长二尺七八寸。”

(二)、石灰窑中烧结的土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土一·土墼》:“此是烧石灰窰中流结土渣也,轻虚而色赭。”又名煤赭。

(三)、方言。土坯。

词语分字解释


  • (tǔ)

    基本字义

    tǔ(ㄊㄨˇ)

    ⒈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土壤。黄土。

    ⒉  疆域:国土。领土。

    ⒊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土。

    ⒋  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土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

    ⒌  不合潮流:土气。

    ⒍  未熬制的鸦片:烟土。

    ⒎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土族。

    ⒐  姓。

    汉英互译

    dust、earth、ground、homemade、land、local、soil、unrefined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像土块

    English

    soil, earth; items made of earth


  • (jī)

    基本字义

    jī(ㄐ一)

    ⒈  未烧的砖坯:土墼。

    ⒉  粉末加水做成的块状物:炭墼。

    造字法

    形声:上声下形